仅仅用两个多月,贵州丹寨县就整合上级财政下拨的近六成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数额超过3亿元。对于地处黔东南的贫困县而言,堪称一大笔“救命钱”。整合后的资金打破原来一些部委所强调的“专款专用”原则,改而投向当地扶贫、脱贫的60多个项目。丹寨县的尝试,在全国各地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的探索中走在最前面。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近年中央就统筹财政资金、盘活存量作出部署。但实践中,地方由于害怕失去专项支持、害怕得罪上级部门、害怕影响年底考核不敢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碎片化、部门化、司处化现象依旧较突出。为什么丹寨能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大力度整合?整合效果如何?
1砍掉200余项目整合资金
以前是打酱油的钱不允许拿去买醋,明明看着这么多钱就是用不好
贵州丹寨县还有近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超过20%,扶贫、脱贫是头等大事。贫困县意味着县里本身财政收入不多,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专项转移支付占了很大部分比重。
“以前是明明看着这么多钱,明明就是用不好,很痛苦。”丹寨县县长徐刘蔚向南都记者坦言,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多数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一方面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求“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允许拿去买醋,造成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甚至长时间闲置;另一方面,一些扶贫项目又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实施。
丹寨县一位工作人员以上级拨付的鼓励发展农业种植生产的财政专项举例:专项资金只能用于种核桃,但县里气候环境并不适合核桃生长,核桃树栽下去五年也不见挂果,“如果不要这个项目,就拿不到这笔资金。”
如此“怪现象”在今年被打破。“试点的想法最早是审计长提出的。”徐刘蔚说,丹寨县是审计署定点扶贫县,去年10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丹寨调研扶贫,基于此前审计发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提出试点整合财政专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随后,丹寨启动试点准备工作。今年7月,丹寨县正式获得试点“许可”,贵州省政府公布《贵州省丹寨县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开展脱贫攻坚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同意丹寨在县级层面整合各类专项,把钱花在扶贫、脱贫的刀刃上。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年在中央多份文件中明确鼓励整合那些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财政专项资金。而从实施情况来看,贵州的这份文件对试点尺度提出很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措施。截至9月30日,丹寨县共获上级财政专项5.4亿多元,其中3.2亿多元被整合使用。被整合的资金涉及33个政府部门、270个项目。财政专项整合后,不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也不再要求“专款专用”,丹寨将这笔资金投入到46个项目,比原渠道减少224个项目。
据介绍,被“砍掉”的200多个项目多数是“小、散、效果不突出”。“比如建养老中心这一项,民政、残联等好几个部门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但数额都不大,整合在一起,就是‘各出一盘菜、共凑一桌席’。”丹寨县工作人员如是说。
南都记者从丹寨县对整合财政专项拟实施项目表中看到,其中所安排的发展生产脱贫类项目,便不再有核桃种植,而是改为蓝莓基地和深加工配套、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等。丹寨县工作人员介绍,46个项目是根据丹寨县实际情况设计,如鼓励种植蓝莓、中药材,是考虑到当地有酒厂、中药材企业,愿意跟农户、供销社签订收购协议,“财政资金给农户补助,帮助他们发展种植,农产品有市场销路,农户才能增收脱贫。”
2对财政资金闲置“零容忍”
审计是鼓励支持财政专项整合的,未来真正破局还是在中央部委层面
整合财政专项的一个背景是本届政府履新后宣告“政府要过紧日子”。2013年,本届政府履新后第一次总理见面会上,李克强表态,未来财政收入难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民生支出不能减、只能增,就要削减政府开支。当年1至2月,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仅1.6%。
财政吃紧,总理将目光投向盘活财政存量。2013年7月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审计整改工作时,李克强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这是国务院常务会上首次提到“盘活存量”。其后,与此相关议题多次列入国务院常务会议议程,并推出系列盘活闲置资金的措施。南都记者了解到,闲置资金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财政专项。